总论 3
一 文学的母体渊源和历史的特殊际遇——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位置和意义 3
二 原住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台湾文学发展的文化基因和外来影响 13
三 中国情结和台湾意识——台湾文学的历史情结 23
四 传统、现代和乡土——台湾文学思潮的更迭和互补 33
五 文化的“转型”和文学的多元构成——台湾文学的当代走向 43
六 现实制约和审美超越的统一——台湾文学的历史分期和编写原则 56
第一编 古代文学 67
第一章 台湾远古文化与原住民口头文学 67
第一节 台湾远古文化和明以前史志文献记载的台湾 67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79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的歌谣创作 90
第二章 明郑时期的台湾文学 99
第一节 明郑政权的建立和台湾文学的最初风貌 99
第二节 沈光文的诗文创作 102
第三节 卢若腾的创作及其他反殖爱国作品 111
第四节 其他明末遗民文人的创作 121
第三章 清治前期的台湾文学 130
第一节 清政府统一台湾和文学主题的拓展 130
第二节 宦台文人的诗歌创作 141
第三节 台湾本岛诗人的崛起 171
第四节 散文创作 184
第二编 近代文学 200
第一章 鸦片战争发生后十年间的台湾文坛 200
第一节 台湾诗入的抗英事迹和爱国诗文 200
第二节 陈维英、张新之和陈震曜的文学杂著 205
第三节 徐宗干、施琼芳与《瀛洲校士录》 209
第二章 咸丰至光绪初年的文学创作 215
第一节 采风之风的兴起 215
第二节 郑用锡、林占梅与新竹作家群 223
第三节 笔记文学与楹联艺术 232
第四节 台湾诗人反映中法战争的作品 238
第三章 台湾建省初期的文学发展 244
第一节 诗钟的传人和台湾诗人的结社联吟活动 244
第二节 施士洁与“东海文章”诸家 252
第三节 丘逢甲及其在中国近代诗史上的地位 262
第四节 刘铭传、唐景崧等游宦之士在台湾的文学创作 271
第五节 甲午、乙未年间台湾诗人的抗日斗争和爱国作品 277
第四章 日据前期的台湾文学 288
第一节 台湾文坛的沉寂与日本汉文学家在台湾的文学活动及其影响 288
第二节 栎社的重振和台湾诗坛结社联吟之风的复苏 291
第三节 洪弃生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 298
第四节 连雅堂的文学贡献 307
第五节 林痴仙、王友竹等人的文学活动和创作 316
第六节 内渡诗人有关台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 336